优化风力发电机设计的思考发表时间:2019-04-06 09:05来源:邮箱LJB 190404 关于优化风力发电机设计的探讨 今天刊登的《优化风力发电机设计的尝试》一文,系原沪东重机高级工程师吴荣华先生所作。该文发表在《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》上,并获得了当年的优秀论文奖。 吴荣华先生热心于清洁能源的推广,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为风力发电的推广应用做出一份贡献。在此,请在这方面有专长的、有兴趣的会员,对论文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我们将于5~6月份召开一个研讨会,对优化风力发电机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探讨,听取各位宝贵的意见。研讨会具体时间将另行通知。 老科协造船委学术小组 2019/4/4 优化风力发电机设计的思考 造船委 吴荣华 原工作单位:沪东重机有限公司 0.提要: 风能 ( Wind Energy ) 图0-1 人类利用风能的整个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之前,但风能技术发展慢。目前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系统恶化的双重压力下,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有了长足的发展。风能是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。风能就是空气的动能,风能的大小取决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。据估计可利用的风能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。即使在发达国家风能作为高效、清洁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视。目前,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最主要的形式。现在占可再生能源增长的最大部分。到2017年7月,中国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的世界第一。广义地说,风力发电机(以下简称为风力机Wind Turbine)是一种以太阳为热源,以大气作为工作介质的热能利用发动机。由于风力机的形式繁多,大小不一,发达国家的大型风力发电的成本已接近火电的成本。为了贯彻习主席“生态管理,绿水青山,就是金山银山。”和“向风中取电”的指示,本文仅对现今最主流、最常见的水平轴、三叶桨的风力机(如图0-1)的设计作一些优化的尝试。仅是本人的一家之言,缪误之处望各位专家予以指教。 1 风轮前加装 “拉伐耳喷管” (如图1-1) 图1-1 用以增加风的流速: 从物理学知道,风的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,单位质量流动空气的动能是ρv²/2。 ρ---空气密度 kg/m³ v----空气流速 m/s 当一个物体使流动的空气速度变慢时,空气中的动能部分变成物体上的压力能。物理学定义:功率是力和速度的乘积。这可用于风轮功率的计算,因风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,所以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。如果风速增加1倍,风的功率便增加为原来功率的8倍。当风速增大为3倍时,风的能量便增加为原来的27倍。这是风力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。 根据物理学原理,“贝慈”已经证明了通过风力机的最大效率不会超过59.3 %.称为贝慈极限。以下是证明: 空气流经风力机输出的功率P1: P1=2ρAV³1 a (1 - a)² 风力机从流经空气中获取的功率P2: P2=1/2 ρV³2ACp 那么应该是 P1=P2 2ρAV³1a(1-a)²=1/2 *ρV³2ACp 所以 Cp=4a(1-a)² 可以求出,当a=1/3时, Cp的值为最大为 Cp=16/27=0.593. 其中: V1----风轮前的风速 m/s V2----风轮后的风速 m/s A-----风轮扫掠面积m² a-----轴向气流诱导因子a =(V1 - V2)/V1. Cp ----风能利用系数 . 也就是说,目前使用的三叶桨水平轴风力机都得受到这个限制。然而,要突破这个界限的唯一办法是在风轮的周围装一个锥形罩,此罩可谓 图1-2 “拉伐耳喷管”,是由一定形状的渐缩管和渐扩管组成。(如图1-2所示)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,通过管内任一截面流体的速度和截面大小成反比。在喷管的渐缩部分,气体作增速减压运动;在渐扩部分,气体作减速增压运动. S前*V前=S后*V后 所以 S前/S后=V后/V前 其中: S前-----喷管前端流通面积 m² S后-----喷管后端流通面积 m² V前-----喷管前端的空气流速m/s V后-----喷管后端的空气流速 m/s 很显然,可以通过改变S前/S后的比例关系来获得V后流速的增加,得到更大的空气动能来转动风轮。而风轮的安装位置应是(如图1-2)所示2-2处。喉部气体的流速等于1个马赫数Ma=1时(音速的倍数,定义为马赫数)。气体达到了临界状态,这时候管内的气体流量达到了最大值,也就是风轮的工作介质达到了最大值。就是风轮安装的位置(如图1-2)。至于“拉伐耳管”的具体形状、尺寸,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力,通过试验得出最佳的方案。 用以缩小风轮的直径: 如果 S 前/S 后=2 ~ 3 那么,风轮在“拉伐耳喷管”内可获得比喷管外的8~27倍的功率,风轮的直径则可缩小,风轮的转速可提高到免去增速齿轮的装置,不但大大地减低了叶桨所受到的弯矩,还降低了叶桨的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,也提高了风力机工作的可靠性(如图1-2)。为了降低制造成本,喷管的材料可选用纤维增强塑料。 风轮的主轴由悬臂梁支承改为两支点支承: 目前风力机的主轴多为单支承或多支承的悬臂梁结构。从材料力学角度看这是一种不合理、尽量不去采用的结构。从几何学知道,平面上的任意两个点,只有该两点之间的直线连线最为稳定。因此,叶桨的主轴应是两端点支承最为合理。主轴的前端可选用自动找中心的滚珠轴承,该轴承须装在喷管前端的外面,因为此处空气的流速最低,对风轮工作的干扰最小。后端选用滚柱推力轴承(如图7-1),主轴可设计为中空轴,在同等轴重的条件下可获得更高的刚性。
塔架采用桁架结构: 大型风力机组的塔架高度可达100m,质量超过百吨(约占机组总重量的50%),成本占总成本的15%~20%。由于机组的全部零部件几乎都安装在机架上,塔架一旦发生倾倒垮塌,往往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。由于风速与距地面的高度有关,增高塔架可使风轮获取更多的风能,使其造价相应增加和平添了吊装的难度。如采用了“拉伐耳喷管”,可获得更多的风能,就不必使风力机装得很高,从而节省了塔架造得过高的高昂成本。采用桁架结构还避免了因风力造成的对钢筒塔架的弯曲应力(如图3-1),使风力机的工作更安全、可靠。桁架结构比钢筒结构塔架的耗材可节省约40%,同时桁架的构件很小,可大幅降低运输成本。特别要指出的是桁架的型材选用管材更好,因为它对气流的干扰最小(如图3-2),而桁架尽量焊成最稳定的三角形结构(如图7-1)。 图3-2 图3-1 4 采用两端留有间隙的联轴节: 在风轮的主轴和发电机之间装上两端留有间隙的联轴节,可使发电机只受旋转的扭矩而不受轴向的推力,更好地保护发电机可靠地运转(如图4-1)。
图4-1 5 用尾舵结构代替偏航装置: 结构简单的尾舵来对准迎风的方向(如图7-1)以提高风力机的效率。偏航装置也是此类功能,但结构复杂,不但容易出事故,还增加了制造成本。 6 底盘采用滚珠平面轴承结构:(如图6-1) 图6-1 1.地脚螺钉。2.底盘上盖。3.底盘下盖。4.钢珠。
以承载风力机的所有零部件,这样风力机在尾舵的作用下能更灵活地对准迎风方向,并把风力机受到的侧推力平稳、可靠地传给地基。 优化风力机设计的总(概念)图: 综上所述,归纳于下:
图7-1 优化风力机设计总(概念) 1--底盘. 2--自动找中心滚珠轴承. 3--“拉伐耳喷管”. 4--中空的风轮主轴. 5--风轮. 6--滚柱径向推力轴承. 7--两端留有间隙的联轴节. 8--发电机. 9--尾舵装置. 10--桁架结构. 11--地脚螺钉. 参考文献 1.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 姚兴佳 田 德 等编 2.新能源开发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于少娟 刘立群 贾燕冰 编著 3.流体力学 上海市物理学会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委员会编 4.流体力学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郑洽馀 鲁钟琪 主编 5.能源简明百科辞典 中国石化出2017.版社 庞名立 崔傲蕾 编
文章分类:
学术阵地
|